当前位置: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尊龙体育 » 风俗彩礼 » 宋代城市生活的风俗

宋代城市生活的风俗-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发布时间: 2022-08-07 09:15:19

1、宋代的习俗风尚

宋代习俗与风尚
1.北南两宋时期,服装分类更加细化,不同行业有不同服装,例如士、农、工、商各行有各行的职业服装,从人们的服饰上就可看出所从事的行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2.汉族服装受契丹族服饰影响较大,汉族女子流行穿一种叫“褙子”的服装。这种来源于辽契丹服的褙子穿在身上的效果与唐朝时小衣大裙造型截然不同,而是表现出了衣长而露短裙廓形,女子穿上褙子会显得端庄、稳重、典雅。宋朝时女子普遍流行穿褙子,并普遍以缠足为风尚。
3. 瓦子在宋朝时大为发展,这也标志着城市生活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城市里的热闹场地,出现了固定的聚会和玩闹的场所,这些场称为“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点,也是曲艺说唱杂技表演的场所。瓦子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用来表演各种杂耍技艺。宋以前,城内街道上一律不准开设店铺。晚上会实行宵禁。到了北宋时,地摊、街头买卖多了起来,就连皇帝也要下诏承认现状。于是,大街小巷店铺栉比,熙熙攘攘。据统计仅在北宋汴京城里,有瓦子场所50余座。
4.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赏花、簪花的习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城里的男男女女就“争先出城探春”,结伴赏花。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情景时写出“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的诗句,抒发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黄庭坚的词中也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的句子。 赏花、簪花的习俗促进了宋时的鲜花贸易发展。洛阳、扬州、成都等地出现不少花市。汴京、临安等地方出现了不少沿街叫卖的花贩。方岳的《湖上》:“今岁春风特地寒,百花无赖已摧残。马滕晓雨如尘细,处处筠篮卖牡丹。”可见当时人们对鲜花的喜爱。
5. 宋人喜欢踢球。古称“蹴鞠”,始于战国。原是一种实心皮球,宋朝已经能制成很好的气球了。宋朝踢球的人相当普及,宋人有《蹴鞠图谱》专论踢球的著作。南宋时踢球者组织的民间足球团体叫“圆社”、“齐云社”等。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踢法,一种是设球门,比进球的多少,另一种比赛是踢球的花样,花样脚法有几百种之多。除用脚外,还可用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做颠球,人们下午或黄昏时常在瓦子里观看颠球花样比赛。由于流行蹴鞠运动,造就了足球高手辈出,如苏轼的书童高俅就因球踢好,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宫中向端王赵佶显露了球技。端王非常欣赏,将他留下,时常陪练足球。端王后继承帝位,高俅也官运亨通,职至宰相,并任朝廷最高武官达二十年。宋时传说一位道士球艺极高“使鞠球绕身,终日不堕”。受“蹴鞠”运动流行的影响,宋时出现了户外休闲装的倪端。
6.宋人相亲,定亲,主要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去,如果相中女方,则“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如果不如意,则“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
7.宋人延续唐朝风俗,喜欢坐凳、椅子和绣蹲,同时伴有茶几、衣架、梳妆台、太师椅和画屏。坐姿的标准是双腿垂下,而不是跪坐。原来,古人皆习惯于席地而坐,汉代才开始坐于床。起初,人们仍保持席地而坐的姿势,“凡坐必屈脚”,南朝末期才逐渐有“跛床垂脚”,也就是垂脚坐于床沿上的坐势。当时,尊贵者独坐一床,宾客臣属连床而坐。坐床习俗由西域胡人传入,胡床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到了宋朝有钱有势的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这种胡床已具备了凳子的形状和功能,但因那时没有“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宋以后,凳子的使用逐渐增多,凳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并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独立成凳。另外,宋朝男性坐在凳椅上已司空见惯,但是妇女若坐在凳椅上,则是惊人之举。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说:“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杌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宋时的凳子形式多样,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种。
8.宋朝时期,下级见上级或卑着见尊者,都以跪拜或叉手为礼。而妇女则不行跪拜礼。男子行“肃拜”礼时,双膝跪地,两手放低。“拜手”即跪地后两手至地,这是较重之礼仪。丧夫者则头垂至地,此时首饰要全部卸掉。朱熹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曾令妇女鞋底装上木头,使行动有声,便于觉察,以防私奔。
9.宋朝男子有簪花习俗。男子簪花古来有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重阳节要插戴茱萸花从两汉至唐代已经有过流行。虽然汉唐已有男子戴花现象,但不是很普遍,也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明清时期,偶有为之。惟有两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风,最为兴盛。宋朝男子不仅头插鲜花,还有将巾帛彩剪成茱萸、菊花来佩带。受到妇女头上簪花的影响,皇帝大臣也头上簪花。

2、宋代社会城市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一.人们的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文化生活
1.瓦舍:城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宋代全国各地的茶肆应该数不胜数,与之相关也产生了多种社会角色和行业。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坊肆数量众多,人流杂处,往往体现出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宋初灭熟时,后蜀宫中金银玉器书画全部都被宋军收藏,“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以奉人主尔。太祖曰,独揽孰若使众观邪?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他认为把图画挂在茶社能与民众一起观赏,可见茶肆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平民的广泛性。而蔡绦述及宋代“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遇执政、侍从等杂学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谓“快行家者,昧爽多就执政、侍从之门,茶肆民舍取火爇烛,执之以烧”,举“茶肆民舍”以指称社会中的市民阶层,亦可见茶肆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
三.丰富的节日生活
1.宋代的节日很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宋代的春节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元宵节也叫灯节。
3.宋代过春节,也称元旦,最为重视。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 称“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 连妇女也出来游乐。

3、谁能告诉我北宋时期有那些民俗吗?也详细越好谢谢!

在宋代,佛教在民间开始传播,逐渐世俗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1.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2.普通老百姓中兴起了一股食素的风气,李之彦《东谷所见》曰:"世人以茹素为斋戒,岂知圣贤之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为了适应这种风气,汴京、临安等地都有专门经营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斋食","凡麸笋乳蕈饮食,充斋素筵会之备"。此外,"更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同时,民间吃荤遭受报应的传说也随之流行。如光孝宫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鳝鱼,经托梦而不悟,后"为军人以煮鳝汤灌口而死". 3.与食素之俗相关的还有开荤习俗。王琳《野客丛书》卷二二《解菜》载:"今人久茹素,而其亲若邻设酒肴之具,以相暖热,名曰开荤,于理合曰开素。此风已见六朝。观东昏侯丧潘妃之女,阉竖共营肴羞,云为天解菜。正其义也。" 4.宋代是我国风筝的发展阶段。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东京梦华录》载,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现存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东京疗梁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景象。 5.宋代,除夕送礼在民间已成风俗。那时称“馈岁”、“别岁”。除夕这天,邻里乡亲相互馈赠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贺,相互邀请饮酒,辞旧迎新。展示了中国人珍惜年华、重人情的淳厚质朴的风俗。 6.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这个是我在网上考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4、宋朝人们的衣食住行

宋代人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衣:统治者衣饰精美华丽,劳动者多穿黑白两色、小袖狭身的短衣;
2.食:北宋食肉以羊肉为主,南宋以鱼为主;

3.住:宋代住房简陋,多为茅屋,城市平民住房平面多为方形;

4.行: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

宋代的社会风貌:
宋代以来对女子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和等级差别。出现有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还有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要挂年画,贴桃符。

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和条件:
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方获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不断吸收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也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的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5、宋代有哪些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序言: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朝代非常流行的风俗都流传下来了,一直保存至今。如果是碰到一些重大的节日,人们仍然会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可以说这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所以说现在国家大力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宋代流传到今的风俗习惯。

一、中秋节

在过中秋节的时候,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猜灯谜的活动。无论身处何地,都会有吃月饼的习惯,这些都是从宋朝流行下来的。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灯谜,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月饼在宋代的时候有“荷叶”“芙蓉”这些雅称,月饼的做法也是更加的精致,有许多的诗人写诗赞美月饼。

二、端午节

如果提起端午节的话,相信大家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屈原投汨罗江的长情,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中秋节吃粽子这个习惯。现在端午节的习俗比较多,人们往往会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而这些活动基本上都与屈原有关。大家也非常的重视端午节,现在端午节更是有黄金假期,无数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出去旅游。

三、吃汤圆

我们在过元宵节的时候有吃汤圆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正是起源于宋代,当时的汤圆被称为是福元子,许多生意人更是称他为“元宝”,在宋元元初的时候,汤圆已经成了元宵节必备的食品,所以又将汤圆称为“元宵”。不得不说,宋代的这些饮食习惯也让我们在过节的时候大饱口福。我们应该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这些风俗习惯一直保存下去。

6、宋朝的民俗谁知道啊?

1.元宵节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
2、除夕送礼在民间已成风俗
那时称“馈岁”、“别岁”。除夕这天,邻里乡亲相互馈赠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贺,相互邀请饮酒,辞旧迎新。展示了中国人珍惜年华、重人情的淳厚质朴的风俗。
3、寒食节
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4、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5、宋代是我国风筝的发展阶段
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普通老百姓中兴起了一股食素的风气
为了适应这种风气,汴京、临安等地都有专门经营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斋食","凡麸笋乳蕈饮食,充斋素筵会之备"。此外,"更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同时,民间吃荤遭受报应的传说也随之流行。如光孝宫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鳝鱼,经托梦而不悟,后"为军人以煮鳝汤灌口而死".
7、与食素之俗相关的还有开荤习俗
王琳《野客丛书》卷二二《解菜》载:"今人久茹素,而其亲若邻设酒肴之具,以相暖热,名曰开荤,于理合曰开素。此风已见六朝。观东昏侯丧潘妃之女,阉竖共营肴羞,云为天解菜。正其义也。”

还有 宋代的节日民俗,如元宵节大型彩灯中骑着狮子、大象的文珠、普贤菩萨像,四月初八日围绕"浴佛"所展开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七夕节中的"磨喝乐",七月十五的"盂兰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粥"等等

7、宋代时,市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有哪些?至今流传下来的有哪些?

选我我知道!!!

一、衣食住行:
1、衣:统治者衣饰华美;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2、食:饮食丰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3、住:农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
4、行:交通发达,旅店兴盛
二、娱乐和节日:
1、“瓦子“:城市中娱乐和兼商业的场所,十分热闹
2、节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春节的风俗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

8、北宋的风俗人情

北宋汴京民俗生活写照
——读《东京梦华录》
据本书作者自序,宋朝南渡后,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北宋遗民孟元老“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孟元老每每思念故都,追忆汴京繁盛,便作《东京梦华录》一书,饱含了对故都的一片深情。书中追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包括城市建筑、饮食起居、时令节日、民风习俗、节日庆典等世俗生活的意象,全面地描写了北宋的都市生活百态。可以说,《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起图文并茂的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风貌及社会生活。《东京梦华录》对研究北宋都市民俗生活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
全书共分为十卷,卷一至卷四主要介绍了汴京的城市布局、建筑结构、商业活动等,包括皇宫内外城、护城河、城门桥梁、各部衙门的分布以及朱雀街、州桥夜市、酒楼等商业场所和各种商业活动。从这四卷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状况: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文化繁荣。
卷二中提到的“州桥夜市”,描述“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表明北宋已经开放夜市,这说明北宋时期城市商业发展比隋唐时更进一步,是商业民俗现象的表现。“州桥夜市”更是有上百种各色小吃:“旋煎羊、白肠、鲊脯、黎冻鱼头、姜豉类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纱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旋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向我们展现了北宋富有特色的饮食民俗。
北宋汴京的行业民俗、婚嫁民俗和节日民俗占据了本书的后六卷,可见民俗在本书中的重要性。
卷五的第一部分直接以“民俗”为题,记载了汴京的行业民俗。由“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其行业的敬业、有序的风气;从“若见外方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莉动使,献遣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可以读出书中所说的“人情高谊”及市民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卷五第三部分详细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娶妇”民俗,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写帖子,了解对方家世。“凡娶媳妇,先起草贴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贴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
2.相亲,定亲。主要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人,如果相中,则“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如果不如意,则“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
3.婚前准备及迎亲。亲事定下后男方就下彩礼,布置新房,而婚前一日女方必须“先来挂帐,铺设房卧,谓之‘铺房’。”值得注意的是“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说明北宋浓烈的商业气息已渗透到了婚嫁习俗中。迎娶当日,“儿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随后有“起檐子”“杜门”“撒谷豆”“从虚帐”“坐富贵”等各种礼节。最后饮“交杯酒”。
4.“新妇拜堂”与“拜门”。各指女方拜见男方家长及男方回拜女方家长。
卷六至卷十用较多的笔墨记载了北宋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反映了当时的节日习俗。正月有元旦、立春、元宵、元月十六等节日,其中元旦有朝会,皇室还会“十四日驾车幸五岳观”、“十五日驾车幸上清宫”,元宵节收灯后,“都人争先出城探春”。三月主要节日是清明节,还有“三月一日开金明池林苑”,这段时间是喜庆的时期,帝王会有众多的活动,如“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驾幸琼林苑,驾幸宝津楼宴殿,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驾幸射殿射弓,范苑内纵人关扑游戏”。四月八日是“佛生日”,各大禅院有浴佛斋会。五月传统的端午节,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七月的七夕和中元节。八月的立秋、秋社和中秋,九月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是重要节日。十月主要是十月一日、天宁节、入内上寿和立冬。十一月的节日比较多,也比较重要,冬至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帝王有会有一系列的巡幸活动。十二月是从古沿袭至今的除夕节。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都有许多的庆典活动和帝王的巡幸,还有多样的服务大众的娱乐活动。而北宋的这些传统节日,如元旦、元宵、清明、七夕、中秋、除夕等节日都延续至今,而且影响的范围是全国性的。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都市民俗生活的记载,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都市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既是一部关于北宋都市研究的重要资料,又是一部民俗学著作。

9、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什么样的社会风俗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和社会风俗。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作者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10、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在那里,北馔、南食、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宋室南渡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吴自牧《梦粱录》卷16)的局面。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看,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几十种,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可谓丰富多彩。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宋代的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统治者衣饰华美;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2、食:饮食丰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3、住:农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
4、行:交通发达,旅店兴盛
二、娱乐和节日:
1、“瓦子“:城市中娱乐和兼商业的场所,十分热闹
2、节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春节的风俗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