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风俗-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世界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荷兰
荷兰人时间观念强,讲究准时。荷兰人把胡萝卜、土豆和洋葱混和烹调而成的菜叫“国菜”,每年的10月出去上饭馆吃饭,家家户户都要吃这种“国菜”。
荷兰被誉为“鲜花之国”,其中最多且最著名的花卉为郁金香。郁金香是荷兰的象征,因此被誉为“国花”。因而荷兰素有“欧洲花园”的名称。
2、爱尔兰
爱尔兰人纯朴、热情,社交场合衣着整齐、得体。在家里、酒馆或其他地方相聚和交谈是国民惯常的休闲方式。如洽谈公事,需要事先预约。如果应邀到爱尔兰人家中做客,一瓶葡萄酒、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糖或奶酪等都是很合适的礼物。
爱尔兰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以握手为礼。在与亲朋好友相见时,大多以亲面颊或贴面颊二、三次来代替握手,以示相互间的亲热和友好。
3、瑞士
瑞士人禁忌"13"和“星期五”,认为其会给人们带来不幸或灾祸。忌讳打听他们的年龄、工资及家庭状况,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不愿看到在场所(公寓、阳台、餐厅等处)晾衣服,认为这样做不雅观,影响环境的美观。在餐厅就餐时,不愿听到餐具相互碰撞的响声和咀嚼食物的声音。
4、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联酋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文化是其主要根基。另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穆期林的起源地,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
阿联酋人喜爱棕色、深蓝色,禁忌粉红、黄、紫色,喜爱羚羊,若以猪、十字架,六角形作图案视为禁忌。阿联酋股市大屏上,涨股用绿色表示,跌股用红色表示。
5、阿富汗
阿富汗是伊斯兰国家,所有伊斯兰教的禁忌同样适用,如禁酒、禁食猪肉等。阿富汗对妇女的限制相当多,一般妇女出门要穿一种叫burkar的衣服,从头到脚不见人,只能通过网状的小窗看东西。
塔立班政权倒台后,这种局面已有很大改变,不少城市妇女已勇敢地穿上西式衣服“抛头露面”。阿富汗人打招呼一般是握手或者手放在胸口表示敬意,朋友之间行贴面礼。
2、关于各国风俗习惯和禁忌的知识
以饮食为例
一、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谢。
这是阿富汗一些地区的习俗。这表示主人招待客人十分诚恳。吃得越多,对方越高兴,那才是礼貌。如果随便吃几口就停嘴,对方会不高兴。
到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带点助消化药。
二、吃多吃少,随你便。
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在文莱,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向自己问好,主人就会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家中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从不劝食,对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从不过问。主人认为这样问客人是不礼貌的。
三、“我吃饭,你付钱。”
在印度的一些地区,如果同商业谈判对象和朋友共进晚餐,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的资本比我的多,所以这笔餐费应该由你付。”不熟悉情况或初来乍到的客人,常常会被这种场面闹得啼笑皆非。钱多的人或是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对客人的尊重,与抠门或挨宰不能相提并论。
四、吃定量,多吃自费。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细算,节约成风。在这个国家承办的世界性高层活动,一日三餐固定供应每人一份,或是把这份餐费发给个人,让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费供应一杯茶。谁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钱,国内外客人一视同仁,概不例外。
五、先订“协议”后吃饭。
与澳大利亚人共进午餐要特别注意记住哪一顿饭该由谁付钱,付钱过于积极或忘记付钱都是不礼貌的。在一般情况下,提议喝酒的人,通常需要付钱,不可各自付钱,除非事先说好。
六、吃多少要多少,严格“三光”。
德国人讨厌凡事浪费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没有奢侈的习惯。与德国人相处,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如与他们共进餐馆,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东西,已要的饭菜必须吃光,即使是汤也要用面包蘸着吃下去或喝光,用舌头舔光盘子的场面也是司空见惯。
3、阿富汗人吃猪肉吗
阿富汗人不吃猪肉。阿富汗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禁食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所以阿富汗人不吃猪肉。
阿富汗人在生活风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他们对伊斯兰教十分虔诚,严格遵守5条教规(又称作“五功”)。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个时辰面向麦加方位礼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经磕头。每周的星期五,他们通常还要举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聚会”,因此,星期五又称为聚礼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阿富汗人一年中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尤其是古尔邦节更是十分隆重,类似我国汉族的春节。“古尔邦”即“献牲”之意,因而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每逢此节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礼拜,并宰羊或骆驼、牛来待客或作为馈赠品,以示纪念。在斋月里,各地城乡的饭馆、茶楼、商店都要停业,白天,人们虔心诚意地不进食,夜间,大家明灯高悬地来欢庆。
4、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是什么
我刚才帮你查询了,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东日习俗就是去拜冬神。
5、阿富汗妇女为什么蒙头
2021年8月15日这一天发生一件国际性大事,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占领总统府,然后宣布掌控阿富汗国家。这也让阿富汗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一个国家,同时相信大家在关注这个国家也能发现一个现场,就是很多阿富汗妇女会蒙着面,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呢?这其实是从一种传统过度到了强制性措施最后保留下来的习俗。
很多人眼中其实对于中东、阿富汗这些地区的印象应该可以用保守二字形容,但不能完全概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富汗和伊朗等国家还算开放,女性能正常上学,也能在公共场所穿短裙、化浓妆等等,著名小说《追风筝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没有看过的可以现在去补习一下,哈哈,其实在里面我们能看到阿富汗的那种情形,可是数次战争,中东却变得越来越守旧,到了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大家知道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吗,为何阿富汗女性越来越保守呢?跟着我往下看。
大家可以看看网上阿富汗当地的视频,肯定能看到阿富汗女性基本都穿着一种服装,有小伙伴知道是什么服装吗?对,那种服装叫作波尔卡,可以说是阿富汗的传统服饰了,根据相关记载差不多有百年的历史了,据说是世界上最保守的女性服饰之一,那在阿富汗什么时候需要穿呢,当地女性在16岁、17岁以后,如果外出,就要穿上这种衣服,这种服饰造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长袍,把女性从头到脚都罩住,面部自然也要被盖住,有人有疑问了,眼也要遮住吗?当然不是,那还怎么走路,眼部是有网眼的,不过大家换个角度想一下,那样的网眼像不像监狱的铁窗。
不过,遮面这种还分等级的,有钱人家的女性,主要是黑色服饰,和迪拜那些国家相似,普什图人或底层百姓,只可以穿化纤材质的波尔卡,衣服也是有弹性的,但穿着真的不舒服,也不透气,波尔卡是古代皇妃的罩衫,底层百姓并且一直都穿这种服饰,就像我上面说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开放程度比某些欧美国家还要高,女性能穿裙子也能露大腿,非常fashion,也能跳舞化妆,到了70年代,服装逐渐变得保守,但还是能露脸的,化妆也是可以的,再到90年代,她们被迫换上罩衫,接着看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1973年到1979年,苏联在阿富汗发动了多次政变,虽然理由说得好像很有道理,说什么“支援无产阶级兄弟”,但说到底,还是由于阿富汗不想受苏联摆布,苏联更不可能快速占领阿富汗,阿富汗也只能和苏联人僵持,造成局势愈发混乱,1989年,戈尔巴乔夫决定采取放松战略的政策,把苏联军队从阿富汗撤出,随手苏联解体。
这件事好像对于阿富汗来说是好事一桩,但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没有带来什么好处,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但美国基本不管阿富汗,更别说其他治理措施了,不仅如此,还时常和当地某些武装力量发生冲突,阿富汗人民有苦说出来啊,时刻处在战区的阿富汗,医疗设备自然很重要,但当时的设备只能覆盖40%的人口,即便生活在城市,也只有20%的人有干净的水,我们想一想就知道有多惨了。
其实阿富汗蒙脸这种现象,最主要还是因为塔利班,这是个极端保守的政权,他们明文规定穿着“波尔卡”服饰,女性一定要用这个服饰把自己包裹起来,走在街上不能让面罩滑落,如果起风了,一定要压住裙角,因为按照塔利班当时的规定,露出脚踝超过一英寸就算举止不规范,轻的会被蔑视,重的可能还会判刑。
面对这样严苛的规定谁还敢不穿长袍不遮脸,随后塔利班政权被推翻,阿富汗也在国际社会的干涉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总体局势依然十分混乱,当地广大女性每天还是担惊受怕,以前的习俗就被保留了下来。
阿富汗女性属于中东人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阿富汗女性的脸庞,其实他们的颜值还算可以,也不是那种网红脸,有的看着真的很舒服,也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美貌长期被长袍掩盖,用阿富汗男人的话来讲,就是:“归我私有,他人禁赏”。
还是希望第二次掌权的塔利班政权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定要带领阿富汗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6、一个国家的风俗
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蒙古: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苏格兰: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户纷纷到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采集来的鲜花撒在江面,然后,大家笑呵呵地跳进水中尽情沐浴,同时用花瓣来揉搓身子,在这个国家,水被视为“圣洁”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备一碗水,听到新年钟响,大家都很快地将水泼向街,意为“除岁”
哥伦比亚:元旦前夕,各条街上都制作很大的傀儡——“旧年”,并宣布“旧年遗言”,“遗言”的内容滑稽风趣,以博得人们开心,午夜时将“傀儡”炸毁,在粉碎旧年“傀儡”的爆炸声中,人们载歌载舞,互相庆贺。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节日里,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
7、关于阿富汗的放风筝习俗
对于阿富汗的男性来说,上至耄耋下至黄童都将放风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它们就像蜻蜓一样随处可见,无论时间是否合宜,它们就会那样突兀或合理地出现:政府大楼的窗口、废墟轰塌后腾起的灰烟中、残骸横七竖八的街头或是那充满绝望的天空中。
阿富汗人民会用这仅百年的传统——放风筝,来舒缓这座城市中的死气沉沉。
但在塔利班当政时,政府禁止了这项阿富汗男性的主要娱乐活动(目前这份活动依旧禁止女性参加)。
如果你问阿富汗人:为什么要放风筝?他唯一的答案只会是:为了斗。
斗风筝,已经成为了阿富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以自己的风筝线切断别人的,让自己的风筝最终留在天上,才是赢家。
风筝线会涂上一层混有玻璃细碎的树脂胶水,风干之后就会变成锋利的武器。
周五是穆斯林的祷告日,也是斗风筝的日子。
屋顶上,环绕小镇的崎岖陡坡上,成百上千的男人们都手握着风筝,竹木为骨,糊上鲜艳色彩的纸张,放眼望去,锋利的风筝线绵延不断,而捆着它们的却是那温和的木轴。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就对这一传统有过场景的描写,在电影中也有这一情节的体现,在电影中使用的的风筝都是由阿富汗风筝手工艺人 noor agha 亲手制作,他还对电影中的小演员进行了相关的文化指导,让电影更加写实。
其实对于阿富汗的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不想玩其他游戏,而是受地理和政治因素的限制。
由于常年饱受战火的干扰,很难有草地让当地的孩子们进行足球活动,城市的废墟依旧需要许多清理,并没有足够的场地供给儿童进行篮球等活动训练。
8、阿富汗是伊斯兰国家吗
阿富汗是伊斯兰国家吗?
是的,阿富汗伊斯兰国,简称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64.7万平方公里。人口1980万,阿富汗人(又称普什图族)占50%多,塔吉克族人占30%。作为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全国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波斯方言)为官方语言。
阿富汗一词在古波斯语中是“山上人”的意思。1919年8月19日宣告独立。1978年4月,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55年1月20日与我国建交。首都喀布尔(kabul),是一个四 面环山,海拔1950米的高原城市。喀布尔市人口约87万多人,货币为阿富汗尼afghani(af)。
阿富汗是个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农牧民占全国人口90%以上,人均收入不及150美元。雪是阿富汗人用水的主要来源,农田丰收全靠冬天下雪,正如有句阿富汗谚语所说的:“不怕没黄金,就怕没白雪”。
阿富汗人在生活风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他们对伊斯兰教十分虔诚,严格遵守5条教规(又称作“五功”)。在一切隆重的场合都要表的信仰,信诵清真言:“除安拉外,另无神地似祗,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个时辰面向麦加方位使礼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经磕头。每周的星期五,他们通常还要举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聚会”,因此,星期五又称为聚礼日。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阿富汗人一年中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尤其是古尔邦节更是十分隆重,类似我国汉族的春节。“古尔邦”即“献牲”之意,因而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每逢此节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礼拜,并宰羊或骆驼、牛来待客或作为馈赠品,以示纪念。在斋月里,各地城乡的饭馆、茶楼、商店都要停业,白天,人们虔心诚意地不进食,夜间,大家明灯高悬地来欢庆。
阿富汗人常以各种装束来标明各自身份。乡间妇女外出时,往往戴着面纱。城市的上层妇女,戴面纱者已越来越少了。从事普通工作的一般男人,往往是头缠粗布的大头巾、脸留浓重的大胡子,身着竖条花纹的大裤,胸穿厚牛皮的大鞋。而知识分子,官员绅士或富商巨贾的装束打扮,则常常是戴着羊羔皮的船型帽,留着小胡须,穿着轻皮鞋,经常穿着西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等级身份的人的装束区别,将日趋消失。阿富汗这个穆斯林国家,按风俗妇女须终生戴面纱。且这种面纱极长,从头一直拖到脚跟,将整个身子裹得严严实实。面纱的头部正面开两个小洞,以窥外界。但农村妇女在从事家务或野外劳动时,也有不戴面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