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风俗-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九江过春节的习俗?
九江春节习俗除了传统的贴春联、接灶神外还有换茶、捧元宝、赶殇、偷青、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
“ 换茶”: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捧元宝""赶殇""偷青":初一大早,靠近山区人在敞床前候听鸟音,以卜一年丰歉,俗叫"听何鸟开耳"。若听到第一声叫是"轧孔轧孔"则为大吉,"契恰契恰"则次之,"罗罗罗"则更次之。春节期间,除上述活动外,彭泽的"捧元宝"、"跑花"、都昌的"拜大年",瑞昌的"灿灯",湖口的"赶殇",修水的"偷青"等习俗,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各异的形式,凸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应有尽有。与其他饭菜不同,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小孩调皮吃了鱼,大人就会脱掉孩子的裤子,象征性的打几下屁股。
2、江西的民风民俗
1、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2、“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3、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4、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
(2)江西九江风俗扩展资料
江西全省共38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等37个。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瑶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
江西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九分之一。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内容丰富,有叙述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有表现爱情、歌颂劳动与生活的《杂歌》等。
结婚时,女方殷勤招待,但开始时桌子上空无一物,新郎要唱山歌,要什么唱什么,要酒唱酒歌,要筷唱筷歌,新郎唱一首厨师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要的东西应声而来,用完酒饭新郎再一首一首把桌上的东西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来收席。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家中来客,一般男女分桌进餐,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去盛饭。进餐完毕要双手举筷道“谢谢”。瑶族婚俗一般不与外族通婚,结婚日子不能选在双方父母的死葬之日。男子不准坐在碗厨前面,因为是女人往来停留地方。
3、江西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作客讲筷礼
客家人在宴席上用筷的礼数很多,客人入座后切不可急于动筷,只有等主人先握筷,客人方可动筷,餐毕客人要用筷向全桌示意,然后把筷子架放在自己的空碗上,以表示"人不陪席筷陪席"。客家人特别忌讳"碗口筷",即把筷子平放在碗口上等。
2.送果子包
赣州城内流行送果子包的风俗,无论探亲访友、结婚嫁女、建房买空卖空屋、生子庆寿、经商开业都习惯以果子包相赠送,果子包成了贺喜和答谢亲戚朋友热忱心意的好礼物,没有果子包,意味着有失传统礼仪,果子包装的食品质地好坏数量多少,表露出主人家底的厚蕴,宾主相互关系的亲疏。
3.穿木屐
木屐是一种古老的鞋、用木板做成,当地人称之为施板子,赣州人穿木屐的习俗直保持到现代。
4.婚娶仪式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期间,其程序为:①传庚。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传与男家。②排八字,将当婚男女生辰八字请日馆先生推算,无相克方可对亲。③牵红单。女方用红纸列出聘金、礼单,由双方议定。④定亲。俗称压八字,男家择日将礼金及鱼、肉、禽、谷、饼等物送至女家点收。⑤报日。男家选定成亲吉日良辰,报知女家,并经女家同意为宜。⑥迎娶。男家预备聘礼、鼓乐、花轿,前往女家迎回新娘。⑦拜堂交婚,又称合香。交婚仪式中先进行斩煞,新娘至门前,由当地绅士或老者右手持刀,左手执雄鸡一只,唱呼赞语,用刀斩煞。再举行交婚,新婚夫妇入堂,出礼生点燃红烛,唱呼赞语,新婚夫妇拜祖或互拜,后进入洞房,喝交杯酒。建国后婚俗有所简礼,其程序大致可归纳为:看亲、调凭记、牵红单、查家舍、压八字、归亲等六步。
4、九江市结婚风俗习惯,越详细越好(包括订婚、聘礼、迎新娘、酒席等)好的话可以追加50分。急急急!!!
我媳妇就是九江附近的 可以提供给你参考下
订婚8000
聘礼3w《有钱就多点,要看在哪里摆酒了,因为女方的酒席那边是要男方出钱了,就是所谓的聘礼了》
迎娶的时候多带点烟就ok了,新娘上车前还要给红包你小舅子什么的 现金准备个5000左右应该差不多了!
5、九江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的节日,春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来庆祝。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有各地的表现形式和传统过法。在九江的传统过年中,过年并不简单,它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
九江的小年又被叫做“孩子年”,“腊月二十四,打小孩过年”,这是以前传说的习俗,就是这一天小孩不乖就打一顿。但不完全是腊月二十四,有些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七(小编这里是腊月二十四)。
在九江,从小年这天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屋俗称“扫尘”不仅是那些尘垢还有这一年的烦恼与不快都要痛痛快快地一并清扫干净除旧迎新就是要以干净清爽的心来迎接事事如意的新年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径向镜中辞旧我,一弹衣袖不徘徊。
除夕夜一般都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会做好一桌子的菜,也叫年夜饭。每当除夕的下午,父母都会包好晚上要吃的“哨子”(修水特产)。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过去,畅谈未来。
整个除夕夜灯火通明,小朋友们都会在这个晚上收到来自大人的“祝福”-----压岁钱。每个人都会坚持到凌晨睡觉,也叫守岁。
6、江西九江有哪些人文风俗及习惯?
板龙灯
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灯组成,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舞灯时,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动作阵势。如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
祭窑神
祭“窑神”的习俗来自古代万历年间发生在瓷都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为给皇帝烧造青花大龙缸,瓷工日夜赶制,备受煎熬,随着期限的临近,龙缸迟迟未烧成功,此时一位名叫童宾的窑工不忍众瓷工再受鞭笞,愤而投身窑内熊熊烈火,火熄之后,龙缸奇迹般地烧制成功,神宗皇帝据此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并立祠。
后代窑工为纪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先辈,把童宾称为“窑神”,遇上窑上盛事都要祭拜这位“窑神”,祈求“窑神”保佑窑火兴旺,窑工生活富庶。
徽剧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
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风靡全国。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
本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解放以后,江西各路采茶戏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抚州采茶戏《秧》等,曾在全国性地方戏汇演中获奖并拍成电影上映。
九江采茶戏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九江春牛习俗
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九江的 春帖子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九江的鱼文化
九江的鱼文化,在“鱼肴”一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九江人会捕鱼,会养鱼,爱吃鱼,也会吃鱼。九江的厨师特别会做鱼是有名的,精湛的烹鱼手艺代代相传,形成了一批著名鱼菜,像九江雄鱼头、九江鱼片、糖醋鳜鱼、红烧鲤鱼、清蒸鲫鱼、黄丫头煮豆腐、泥鳅钻豆腐、银鱼炒蛋、炒乌鱼片等都是具有九江风味的鱼肴。最讲究的是著名的“浔阳鱼席”。相传宋代江州“浔阳楼”酒家便以“浔阳鱼席”著称。《水浒传》中有宋江等梁山好汉登楼饮酒、品赏鱼席情景的文学描写。浔阳鱼席全部以九江水产为原料,用传统的烧、蒸、炒、炖、焖、溜等多种方法烹制而成,品种五花八门。更具本地文化特色的是,浔阳鱼席菜谱的雅名,往往取自古浔阳的人文趣事或美景胜迹,如“浔阳遗韵”、“烟水映波”、“浪井涛涌”、“宝塔锁江”、“能仁佛手”、“琵琶古亭”、“周瑜点将”、“陶公五柳”等。
由于鱼文化的长期浸润,九江的民风民俗也有许多打上了鱼文化的烙印。九江人鱼肉并重,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请客办酒,讲究“无鱼不成席”,怎么也得上盘鱼以示“加敬”,不仅因为“鲫鳜鲤鲂,美如牛羊”,更因为有“鱼(余)”就意味着福禄有余,年年有余,吉祥完美。因此,传统摆宴席,鱼是最重要的一道菜,主人奉上一盘鱼,鱼头必定对着席面上最重要的人物,以示尊敬与祝福。九江与鱼文化有关的风俗很多,打造渔船作兴吉祥的口彩,贩鱼苗有业内的行话,开湖撒网讲究禁忌,等等。它们从各自不同的方面,体现着九江渔民与鱼紧密相联的生命追求、心理动态,乃至语言习惯。
九江的鱼文化,还体现在九江人特别是渔民的审美活动中。渔歌、渔鼓、鱼灯,以及彩龙船、蚌壳精表演等,是九江常见的、男女老少都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7、九江过春节的习俗
九江春节来习俗除了传自统的贴春联、接灶神外还有换茶、捧元宝、赶殇、偷青、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
“ 换茶”: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捧元宝""赶殇""偷青":初一大早,靠近山区人在敞床前候听鸟音,以卜一年丰歉,俗叫"听何鸟开耳"。若听到第一声叫是"轧孔轧孔"则为大吉,"契恰契恰"则次之,"罗罗罗"则更次之。春节期间,除上述活动外,彭泽的"捧元宝"、"跑花"、都昌的"拜大年",瑞昌的"灿灯",湖口的"赶殇",修水的"偷青"等习俗,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各异的形式,凸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应有尽有。与其他饭菜不同,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小孩调皮吃了鱼,大人就会脱掉孩子的裤子,象征性的打几下屁股。
8、九江的风俗习惯有那些?
一、观音诞
粤北农村以二月十九日为观音生日。各村妇女成立“观音会”,购爆竹、香烛、纸钱等酬神,并采办酒肉聚餐。与会者拈阄轮流当理事,一人办一年,周而复始。会员中如有添丁的,须额外提供一只鸡,添女的提供一盒饼。鸡酬神后供全体会员享用,饼食则散给各家儿童。
二、扒龙舟
九江“扒龙船”(游龙·富龙)古已有:明、清是端午节始扒至六、七、八、九月不等。民国时期是公历10月10日以庆祝“双十节”扒龙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是公历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扒龙船,一直沿用至今。
三、放生
放生是善举,仪式包括:把所购的鲤鱼放入江河中去,同时还放出用彩油纸扎的水莲灯,以示吉祥。
近年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九江人虽然延续了放生的习俗,但是放生的动物及祈求的愿望有了较大的转变。过去人们放生多为了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安,近年放生有祈求和平 维护生态的美好愿望。
四、拜新山
我镇民间历史上有“拜新山”习俗,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