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彩礼-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哈萨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哈萨克族的婚嫁礼仪,嫁姑娘要唱哭嫁歌。
少数民族哈萨克民族的婚嫁礼仪是从搭建新毡房开始的,新毡房里的嫁妆、锅碗瓢盆都是由亲戚们来准备的,还要在搭起的新毡房天穹上拴上布条,并举行烧燎门槛的婚嫁礼仪。
根据哈萨克民族的婚礼习俗,准备出嫁的姑娘必须完成“认门”礼仪。到各个年长的亲戚家去品尝食物,得到长辈们的祝福,这也算姑娘与娘家亲戚们的告别。姑娘的父母亲要将自己多年来为女儿准备的各种嫁妆展示给亲家及亲家母过目,看了嫁妆之后,亲家和亲家母会给女方家偿礼。
出嫁的姑娘临嫁时,要扯起嗓子唱起哭嫁歌,表示对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人,故乡朋友们的依恋之情,嫁姑娘唱的哭嫁歌这种歌曲就叫作“森斯玛”。
待嫁的姑娘唱了“森斯玛”歌之后,伴郎会带上一个小伙子,来到姑娘身边,同样唱起深情的歌曲,以此来告慰深情依依的姑娘。
根据哈萨克民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礼仪,出嫁姑娘的喜宴举行完毕之后,要在娘家住一宿,娘家人会选择吉辰良日,举行出嫁礼仪。这时,他们会将这个消息告诉整个阿吾勒的人,并打点整理姑娘的嫁妆,还要为亲家、亲家母准备馈赠礼物。
2、哈萨克族结婚习俗有那些????
哈萨克族结婚习俗有那些????
哈萨克族结婚习俗有那些????
哈萨克族结婚习俗有那些????
3、哈撒克族的民族风俗
哈萨克族 --礼 仪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 --节 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 --婚 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族 --服 饰
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4、哈萨克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讲究尊老爱幼,爱和平,热情招待客人,保护环境。传统文化有姑娘追,叼羊等。你上百度词条查一下就有。如果你想知道上面没有的接地气的文化习俗可以私聊我互相交流学习。
5、哈萨克族是如何重视家庭礼仪的?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 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举行割礼,即把男孩的生殖器包皮切除,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婚礼最为热烈。
丧礼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人死后,向亲友报丧,所有的亲戚都来悼念。人死后要用洁净布罩脸,面目安放,用帐围起,申近亲为死者常灯守灵.前来吊唁都要向遗体告别,并安慰其亲属。吊唁者如是妇女或近亲妇女,要与死者家属要一起唱挽歌。哈萨克族人实行土葬,死后七天,四十天和一同年均要祭祀。特别是对一周年祭祀更为隆重,要通知亲朋好友,亲属前来祭祀,请毛拉念经祈祷。这一天要修坟墓。
礼俗
在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每季迁移牧场被牧民当作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转场时先来户必须对后来户进行周到的款待,被称为“艾露勒克”。搬迁时,牧民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俱什物上,遮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搬迁中沿途经过其他阿乌勒时,全阿乌勒的妇女们都要出来送酸奶子,马奶子给大人和小孩解渴,有的甚至请搬迁的人到自己毡房内喝茶。当搬迁户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热情地问“一路平安!”回答是“安居乐业!”已住定的牧民即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然后,先来户即向新来户送各种各样的饭食,以表示对新迁来户一路辛苦的关怀和慰问。接受了这些东西的人家,也将以同样的礼节去接待后来户。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是从古代氏族社会留传下来。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水灾、火灾、风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可向自己氏族要求济助。这时,同氏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济助,或送衣服,或送粮食,或送牛羊、或送毡房的木柴、绳子等。如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氏族人都不会济助他,而且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受到歧视。
不过相互济助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出财物的,也有出人力互助的。如某人借了别人的钱财,而自己又确实无力偿还时,全氏族的人都会帮助他偿还债款、财物。出人力相助主要是,在进行剪羊毛、擀毡、作毡房、打草、筑干圈等单家独户难以完成的劳动时,当事人就请本氏族的人帮忙。这种帮忙从不索取报酬,仅当事人宰羊备茶饭招待一番即可。所以每一户人家都有帮助人家的义务,同时也有请人家帮助的权利。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一般说,来客有三种:一种是特意请来的亲家、亲戚和朋友等;二是近客,一般指牧村里的熟人;三是“胡达”的客人,即相互不认识的人。对上述三种客人,分别用不同的礼节来招待。贵客来时,全家老小要走出毡房迎接客人,扶客人下马,热情地打招呼,为他开毡房门,陪他进毡房,把客人的帽子和马鞭放好,客人依左手方向,按年龄大小盘腿入座正上方。然后主人问候客人本人好、家庭好,以及全牧村有威望人的近况,哈语称“玉兴阿满巴”(全家平安)。同时问候牲畜的情况,哈语称“麻勒加阿满巴”(牲畜平安)。拿出家里最好的各种奶、面制品摆满餐布,用奶茶待客。
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两岁的马款待,表示祝福。
宰羊待客时,不能宰黑羊,认为黑羊代表不吉利,万一家中只有黑羊而必须宰时,可以在黑羊上绑一白布,也就表示不是全黑的羊了。在宰羊前,主人先将羊拉进门或牵到火塘前,面对客人半跪在地上,右胳膊搂着羊脖子,两手举在胸前,掌心向里,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请求祝福意)。有的仅把给客人宰的羊施向门口,将羊头扯进屋内,向着客人,主人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这时,客人都把双手举到眼前,掌心向里,由一位年长者或有威望的人作祝福词。其祝词内容一般是“人畜两旺,男是英雄,女是阿肯,全家光荣”。作完上述的“巴塔”(祝词)后,大家双手从脸颊上轻轻捋下,齐声说:“安拉奥克巴尔!”意即真主保佑。这个仪式完毕后,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
在内熟之前,先把餐布铺好,放上包尔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奶茶等食品来待客,在冬天,还用“吉尼特”来招待客人。大家围着餐布而坐,客人坐在上席,边谈边吃边喝。在夏天,喝罢奶茶,换饮马奶子,在冬天则拿来奶疙瘩和奶浆。在吃喝时,主人及陪客弹起冬不拉,唱“阿马尔的六支歌”。然后请客人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或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游戏娱乐。肉熟之后,吃手抓羊肉前,由小孩提来盛凉水的小茶壶和脸盆,请客人洗手。洗好后不能乱洒手上的水,用主人拿来的毛巾擦干,否则就是不礼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的右耳朵给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进盘内或自己吃。如席间来一位长者,就让长者先吃。然后把羊头敬还主人,以此向主人表示满意和谢意。之后,大家开始吃肉,直到大家吃饱为止,否则主人是不满意的。在吃肉时,主人还向客人献“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给客人喂,以及客人送还膀子骨等礼仪形式。在吃肉中羊的12根骨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应该分配给什么客人是有一定规矩的。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盆骨肉,对女婿和媳妇给羊的群肉(羊腿上的关节)和胸肌肉,给小孩吃羊的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吃完肉后,让客人喝肉汤。客人再次做“巴塔”(祝福后,才能收起餐布)。
请客人吃肉如盘中放有羊头,端上来时,必须把羊头的嘴对准上座的客人,如果羊头的嘴朝着毡房门,表示不是诚心待客,而是驱逐客人出去,这是很不礼貌的事。在前腿上有块一端象拳头状的圆形骨头,称为铜巴拉克式骨,哈萨克语称托巴斯其力克。如果宰羊请客人吃饭时,放有前腿上的这块肉骨头,是不尊敬客人的表示。另外前腿骨(哈语称“卡尔及勒克”,为老骨头意)不能给未结婚的女子吃,认为吃了,女子嫁不出去或者晚婚。而肋骨上的“吐丝特索伦曲克”(即前胸的尖处),不能给未结婚的青年吃,如果吃了,男子去岳父母家时,要马失前蹄会遭到危险。客人吃完羊肉要擦手上的油时,应递给毛巾,如果客人提出要用马叉子或皮带擦手油,可以给,如果客人不说而给了马叉子擦手上的油,则是对客人不尊重。
当宰羊吃肉完后,即浇水洗手。在洗手时应该向主人说“若黑买脱”(感谢意),如果更尊重主人的话,应该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关于这方面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汗王,他虽然不断生孩子,却没有活,总是长到一二岁就死去了,因此汗王很焦急,即讯问一个年老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使我的孩子活下来。那个老人建议说,你不妨把各种各样的人都请来吃肉。当吃完肉后,由你的孩子或你们给他们倒水洗手,他们会说“若黑实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如果大家都一致这样说,上帝听到后有可能受感动而使你的孩子活下来。这个汗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就把各方面的人都请来,宰羊请他们吃,吃完后汗王8岁的孩子给客人倒水洗手时,却没有一人说“感谢千岁”的话,于是主人家感到很伤心,也很害怕,认为没有人说“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恐怕这个孩子仍难存活。果然过了二三年,这个孩子又死了,为此汗王根伤心。这件事发生后,哈萨克族中就留下了在洗手时都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语。
吃完羊肉后的浇水洗手,擦手有两块布,分别称油布、水布,不能混用。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至于附近客人和“胡达”的客人,用一般礼节相待,走时不送东西。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还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择鼻子、吐痰、打呵欠、放屁等。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跟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守门的狗。借群众的马骑,还时不要卸下马鞍。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绝对不允许跨过吃饭用的餐布。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的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忌讳客人在毡房门前下马,要在拴马桩那里下马。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说话。最忌讳损坏或拔掉青草,因为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等等。
在哈萨克族中,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薙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薙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由于高寒山区,气候常常会突变,所以即便是夏天,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头上也要戴皮帽,身穿皮衣或棉大衣。牧民对火十分小心,即使是小雨,烟头抛在地上也要用脚踩灭,以免引起火灾。
哈萨克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7和9,特别是“7”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7”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7天”、“7昼夜”、“7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7”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7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7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 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必须铲7掀土。第7天要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毡房中点7盏油灯等。甚至有7个客人一同来到门前时,主人也特别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如果其中一人给他们送些东西时,认为是无上光荣和幸福的事,常把所送礼物珍藏起来以为永久的纪念。
6、我是汉族,佛教,想娶哈萨克族的美丽姑娘,可行吗? 那边婚姻习俗有什麼禁忌?是女杈主义?
哈萨克族大多数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信仰上有差异,但在现在社会只要你注意下不是大问题。
婚姻习俗:
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中存在过“哈凌玛了”制度。哈萨克族的婚礼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极其复杂。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库达拉苏”,由男方家长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礼物,款待来人,商定订婚日期;订婚——“乌勒特热托依”,这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从此将男女双方命运联结在一起,其中有送礼、宰羊、踏水礼等内容;送彩礼,是给女方各种结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须是奇数;出嫁——“托依”,在这个仪式上,要唱许多婚礼歌。在男方家举办的仪式有两次,一是“吉尔特斯”,就是男方要择一吉日子向众人展示自己到底为新娘准备好了哪些物品、彩礼,让大家观赏。二是迎亲——“克灵推斯如托依”,将新娘迎进家门,揭开婚纱。这一系列仪式的规模不同,每次仪式都要设宴、唱歌、跳舞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婚礼结束后,新娘将原来代表年龄的小辫梳成两条大辫,并在一年内披戴“结列克”。
绝对不是女权主义。。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男性地位高些。。。
年龄差这么大在哪都会有一定问题,但是在现在只有对方愿意,家长那里你多做做思想工作,多。联系联系感情的话,这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7、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人纯朴诚实,待人爽朗热情,长期的游牧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哈萨克人特有的风俗习惯。1、在日常生活中,哈萨克族十分重视礼节。2、殷勤好客,宰羊待客不仅被哈萨克人视为体面之事,而且是应尽的义务。3、相互济助,哈萨克族人有相互济助的风俗,凡部落中牧户遭受自然灾害,生活困难时,可向本部落要求济助。4、节日礼俗,包括纳吾热孜节、肉孜节、库尔班节等。5、人生礼俗。包括满月礼、骑马仪式、割礼等。6、婚姻习俗,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缔结婚约过程包括是说亲、订亲、展示彩礼、欢送新娘的弹唱、送亲劝嫁、揭面纱礼等,上述嫁娶仪式中,除唱歌宴饮之外,还要举行抢布块、刁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很多游戏。7、哈萨克族人的丧葬礼仪基本上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举行,但也保留了某些萨满教的风俗。"加纳扎"仪式。在人死之后面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干净的布盖住死者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停放1至3天,向附近的亲友们报丧,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亲属。然后洗尸体,用白布裹尸。并请毛拉给死者祈祷赎罪。拉着将尸体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阿訇念经)仪式,众人齐声祝愿死者的灵魂安息。死者入葬7天后举行"过7天祭",40天?quot;过40天祭",一年之后"过周年祭"。
8、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
旧社会哈萨克族中女方有索彩礼的习俗。
彩礼的数量依双方家庭的地位财产而定。除了彩礼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送哺乳礼、喜庆礼、给亲戚送衣料(克依特),女方家根据彩礼的数量置办嫁妆。为女儿置新房,装骆驼,备马,戴花帽。给男方父母、亲戚送衣料,依彩礼的数量备服装、嫁妆五、七、九份。
有些财力不及的人家之间流行相互不收彩礼的换亲或叫对亲(harse hudaleh),即把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娶对方的女儿作儿媳妇。有时穷人出不起彩礼,就由亲友和族人相助。
哈萨克族婚俗中特别强调终身婚姻,因此过去哈萨克族离婚的以前几乎没有,现在也很少见。
(8)哈萨克族彩礼扩展资料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哈萨克族的祖先建立过区域性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称哈萨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离开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蒙兀尔斯坦(东察合台汗国)。这些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在新的牧区建立起以克烈汗为首的哈萨克汗国,人口有20万。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不负众望,率领哈萨克诸部东迁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前来加入。
9、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1、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2、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3、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4、节庆 :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