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尊龙体育 » 风俗彩礼 » 风俗夜是什么

风俗夜是什么-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发布时间: 2022-08-11 04:34:43

1、请问除夕的习俗是什么?(急急急)

1、除夕吃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2、除夕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4、除夕给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 5、除夕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6、除夕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 7、除夕要开灯睡觉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8、除夕忌打碎器物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9、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10、除夕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11、除夕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12、除夕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13、除夕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
 14、除夕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2、除夕之夜,全国各地都有什么习俗呢?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个阖家团聚的日子,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关于除夕的习俗,可谓非常丰富。


上古时期,人们在驱赶年兽的时候发现它最害怕红色和声响。于是每到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贴红春联、燃放爆竹。在除夕夜,长辈会给小辈发放一些压岁钱,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要用红绳将较大的新铜钱穿成各种形状,有的还会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在除夕夜,很多孩子会和大人一起“守岁”到凌晨,到了春节来临后才会入睡。贴福字也是除夕的一项传统习俗,很多地方还有倒贴福字的传统,倒贴福寓意福到了。

要问湖北人,过年吃啥?不能绕过的,当然是——藕!

湖北的藕,对于吃的花样,更是丰富多彩:干煸藕丝,藕圆子,过年桌上少不了的藕夹,卤制的藕,酸辣或者清炒的藕带,更还有排骨藕汤。

在冬季,武汉天气寒冷,人们为了补充热量、滋养身体,有煨汤的习惯。排骨藕汤也就是湖北人家家必不可少。没错,在湖北,家乡人人都说“煨汤”,并不是南方人说的煲汤或者炖汤呢。

家家都有煨汤陶罐,武汉人常以煨汤待客。

特别在以前的老武汉煨汤呢,就要用“吊子”了,而且还是要用蜂窝煤炉子来煨,才能做出特有的排骨藕汤的味道来。

有朋友肯定很好奇“吊子”到底是什么?“吊子”通常是指用来煨汤的瓦罐/汤罐子。以前呢,煨汤都是用蜂窝煤炉子,将吊子放在炉子上面,封住炉子下面的风口,然后用小火慢慢地“煨”,一直煨到排骨的肉非常软烂,藕粉,汤香浓。

煨汤的主料多为排骨、鸡、鸭、牛肉等,辅料则有萝卜、藕、海带、香菇等。萝卜以黄陂县麦地湾出产的最佳,藕因其淀粉含量高,亦人为所喜爱。

湖北人爱喝汤,有“无汤不成席”的说法。

其实最爱喝的,思来想去也只有湖北藕汤了,湖北盛产莲藕,粉嫩白净,生吃排骨藕汤就甘甜化渣,闻名全国。排骨藕汤也是湖北接待贵客的必备菜之一,此菜鲜香味美,营养丰富,开胃益血,有补气补钙的功效。

湖北人喜欢拿藕和肉骨头煨汤,文火煨到肉烂脱骨,藕块吃起来口感粉糯又不失清脆,最绝的汤喝上一口,香浓清甜,不禁要感叹藕香与肉香的搭档简直是天下绝配!

3、回族的风俗作夜是什么意思

1、信仰:中国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2、饮食:禁食猪肉,动物血,自死物等一切不洁物。
3、礼拜:每天五番拜,每周有周五的主麻聚礼。
4、节日:开斋节等。
有人说:回民不吃猪肉,不喝酒是一种“风俗习惯”,甚至回民自己也说:请尊重我们的“风俗习惯”。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概念上的错误!极大的曲解了伊斯兰精神。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所谓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比方说: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是男人留辫子,请问现在的满人有几个留辫子呢?汉人讲究满发,可在清朝,哪个敢不留辫子!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所以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而我们回民,不吃猪肉、不喝酒------等等,是任何时期,任何朝代都不能改变的,是永恒的禁令,是真主的法律。
按照伊斯兰的法律,生活律例包括两方面:即权利和责任。每一位接受伊斯兰信仰的人,要依照规定的权利和责任而生活。概括的说,伊斯兰法律规定每一个人有四种权利和责任,即(1)必须履行真主的天命,像念、礼、斋、课、朝及圣战等;(2)自己对自己的权利;(3)别人对自己的权利;(4)真主所赋予,为了自己利益,运用各种智能物力的权利和责任。这是伊斯兰的基石,每一位穆斯林,必须诚实而谨慎地履行。关于第一种权利和责任,目前国内教义学方面的文章中讲得较多,故本文就只着重讲一讲关于自己对自己的权利。
个人的权利,也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要求的权利。事实上,人对自己往往比对待别人更残酷,更不公道。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不公道呢?人不是最爱他自己吗?他怎么可能把自己当作敌人?这看来是无法使人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深入一层去看问题,就会看到这种说法有相当的道理。
一个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欲望时。他不去抗拒这种欲望,反而屈服于这种欲望,而且由于这种欲望的满足,故意伤害到自己,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弱点。有人喜欢喝酒,一天不喝,就睡不着觉,就焦躁不安;喝酒使他损失了金钱、健康、名誉和他所有的一切,但他仍不戒酒。有人很“好”吃,贪图猪肉,全然不顾及胆固醇的增高,脾胃的寒虚以及它的各种寄生虫的传染,因此糟蹋了身体,危及生命。有人成为性欲的奴隶,因此纵欲而毁了自己。有的人迷于超俗入仙,就压抑自己固有的人性,拒绝肉体的正常需要,控制食欲,衣不逸体,出家隐居于山林之间;他以为这个世界对他没有意义,并憎恶这个世界,用玩世的态度打发人生,以上只是几个例子,证明人往往有走极端的倾向而终于在某一领域里迷失了自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许多诸如此类的事,看到有人不能适当调整生活中的各方面,不能保持生活中各方面的平衡而陷入痛苦的深渊中。
伊斯兰代表着人类的福祉:伊斯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平衡稳定,健康向上的生活。所以伊斯兰明确宣称:一个人对他自己有某种权利,原因就在这一点。
《伊斯兰》禁止吃血、酗酒、有毒的药物、猪肉、狗肉,有毒的和不清洁的动物及动物的尸体。这些东西都能在一个人的身体上、道德上、智力上及精神生活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就拿“酒”来说吧,有一位专家所说的十分中肯,他说:“人类所遭受到的打击,再没有比遭受酒的打击更厉害的了。倘若到世界各地的一切医院里作一次普遍性统计的话,其中患狂暴和难以医治的许多病患者,无一不是因饮酒而造成的;从那些自杀和杀人者的统计来看,也是出于饮酒所致。世界上还有许多因饮酒而导致神经痛、肠胃痛的呻吟诉苦者,还有因饮酒而造成倾家荡产者,家破人亡者;如果作这样一次普查的话,一定会得到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我们发现对于饮酒者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教训。”至于中国古人总结的酒的三大害处:“伤身、乱性、丧志。”更是再明白不过了。除了禁止食用以上所说的东西以外,伊斯兰也同时教导大家要使用清洁的、健康的、有用的东西。要大家吃清洁的食物,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肉体,有权利要求他作到这一点。伊斯兰法律禁止赤身裸体,命令人要穿上端庄的服装;教训人以工作谋生,不能游手好闲。伊斯兰不相信人应该压制性欲,但却要求人要控制及调节性欲,并在婚姻中求得性欲的满足。伊斯兰严格禁止自杀,并强调人的生命是属于真主的,个人的生命几等于是,真主托付保管的东西,你可以好自为之,但不能任意加以糟蹋或毁坏。这就是伊斯兰教导给人们的一种思想,即人对他自己有某种权利,而且有责任依照“教法”的规定努力履行这种权利。
以上回民生活中的种种禁令,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什么“风俗习惯”,而是真主严格的法律规定。在此,我们要向全体回民同胞大声呼吁:禁酒——是真主的命令!饮酒——是犯法的行为!喝酒和吃所有的禁忌品是同样的非法!如果你还想成为一个回民,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你就赶快停止饮酒吧!哪怕是低度的啤酒

4、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

1、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2、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5、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5、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在年关将近时,大家还会提前做好晚饭,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并且还要在吃饭前供祭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人们便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避免怪兽再次来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的习俗:

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吃鱼: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

3、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6、除夕夜有什么习俗

除夕夜的习俗 除夕夜的由来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7、除夕夜有什么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有守岁、压岁和踩岁风俗。民俗专家说,守岁、压岁和踩岁,是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三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天津市民俗专家尚洁解释说,“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

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尚洁说,如今除踩岁习俗已被大规模的燃放鞭炮替代外,守岁和压岁的风俗仍十分流行。守岁的内容有所丰富,除了保留原有传统项目外,全家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或举家出游旅行已成为新的时尚。至于压岁钱,除了自家长辈赐给外,更多的是作为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的一种互赠手段。

当然,民间对守岁、压岁和踩岁的理解,还有认为是对一个传说叫“年”的怪物的一种防御和打击,这完全是人们祈盼吉祥的心理使然。

8、除夕夜的风俗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回答者:ling1981 - 经理 五级 1-20 11:02

--------------------------------------------------------------------------------

吃饺子、熬夜和看春节联欢晚会
回答者:ytapple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0 14:09

--------------------------------------------------------------------------------

『年的由来』

在中国众多传统的节日中,春节算是最盛大、最热闹、最受人重视。即便是海外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华侨,也不能忘记这个重大的而又极富有意义的节日----春节。

正因为春节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如此深远的,故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春节由来的资料,让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万事顺利!

年是什么?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的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

一、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大门或楹柱上贴上一副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
一新,渲染了喜庆气氛,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自今。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

它起源于“桃符”。所谓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画出“神荼”、“郁垒”两尊神像。再将它们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东汉应劭的《风俗
通》 中引《黄帝书》中记载:相传古代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
一只金鸡,日出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
入都得经过这扇门,因此称作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去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鬼门,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一个手拿苇索,一
个身牵猛虎,形象丑恶凶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恶鬼溜出鬼门,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因此,黄帝就把神荼、郁垒的像刻成桃人,挂在大门门户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的两侧。后来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即所谓“桃符”。再往后,觉得画画还是很麻烦干脆就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就完事。春节挂“桃符”驱邪的风俗一直从战国延续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是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寿]杌》记载,五代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际命令翰林们作门联,自己也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纸制的春联到了明、清时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春联的开始兴盛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据清朝人陈尚古《簪去楼杂说》记载起于明朝初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门上须贴春联一副,一律用红纸书写。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观赏,以为乐事。由于明朝
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盛行了起来,至今不衰。据《列朝诗集》说,当时最有名的一副春联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内容为:“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画

按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贴上崭新的年画,年画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
吉利的愿望。

它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门画的最初主题是门神,门神,又称“门丞”、“门神护卫”等,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垒”就称门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是早期的门画,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花样多起来了,有的就根据新的传说或神异故事,画出新的门神。其中最常见的是门神是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他们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了。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让他睡着。原来魏征在睡梦里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就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他们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这样,这两员大将便成了门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和产生时间也有很多传说,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经常在除夕夜到处伤害人畜。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放鞭炮,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种传说根据古书《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
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不管是哪种传说,都说明了爆竹与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来驱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辟辟叭叭”的声音,古人称之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开门放鞭炮的由来,又称之为“平安爆竹”。

四、屠苏酒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
酒”。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
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
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
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
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
苏辙的《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即便是远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祭完祖后,一家人团坐在桌前,这正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先是一餐
丰盛“团年饭”,然后大家团坐吃点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谈谈工作等,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

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小辈儿人则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长辈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称“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
情爱意。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意思是百年长寿。

此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这些习俗在现在的城市
已不多见了,不过在农村与一些小城镇,这些风俗还是存在的。

六、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老百姓们喜欢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种喜庆节日庆典中都可见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中国传
统的舞蹈之一了。

舞龙,又称“耍龙灯灯”、“龙灯舞”。 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关于舞龙,民间有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里的药都吃过了,还是不见效。只好装成老头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感到吃惊: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要他变回原形,从龙王腰间的鳞甲里捉出一条娱蚣。经过消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病之恩,就告诉大夫:“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大家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所以后来就有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狮是外来的异兽,我国国土上并没有狮生活的环境,但发展至今,狮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与五灵(龙、凤、龟、麟、虎)并驾而驱,舞狮最初是由西域进贡中国的一种舞蹈,后来慢慢传入中国民间,成了老百姓的喜爱。舞狮,又名“耍狮子”、“狮子舞”。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北狮和南狮两种。现在“北狮”以河北沧州、北京为代表,“南狮”则以南海为代表,并辐射到番禺、顺德(即俗话说的南番顺)。广州、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所舞的狮子风格也大都以“南狮”为主。

北方舞狮的特点是:外形逼真,与真狮相像,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幼狮之分。舞狮人是狮皮覆盖全身,只露双脚。北方舞狮一般是两个人合舞一只大狮子。

南方舞狮特点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丰富。舞狮者穿各种灯龙裤,上穿密钮扣的唐装灯龙袖衫或背心。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关于舞狮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种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惨害人畜。后来,有人建议用舞狮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后逢年过节便敲锣打鼓,舞狮拜年。

七、禁忌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十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回答者:半岛烧鸡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0 16:57

--------------------------------------------------------------------------------

爷爷或许知道吧
回答者:水金南海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0 18:45

--------------------------------------------------------------------------------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年的由来』

在中国众多传统的节日中,春节算是最盛大、最热闹、最受人重视。即便是海外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华侨,也不能忘记这个重大的而又极富有意义的节日----春节。

正因为春节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如此深远的,故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春节由来的资料,让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万事顺利!

年是什么?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的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

一、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大门或楹柱上贴上一副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
一新,渲染了喜庆气氛,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自今。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

它起源于“桃符”。所谓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画出“神荼”、“郁垒”两尊神像。再将它们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东汉应劭的《风俗
通》 中引《黄帝书》中记载:相传古代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
一只金鸡,日出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
入都得经过这扇门,因此称作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去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鬼门,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一个手拿苇索,一
个身牵猛虎,形象丑恶凶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恶鬼溜出鬼门,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因此,黄帝就把神荼、郁垒的像刻成桃人,挂在大门门户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的两侧。后来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即所谓“桃符”。再往后,觉得画画还是很麻烦干脆就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就完事。春节挂“桃符”驱邪的风俗一直从战国延续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是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寿]杌》记载,五代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际命令翰林们作门联,自己也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纸制的春联到了明、清时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春联的开始兴盛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据清朝人陈尚古《簪去楼杂说》记载起于明朝初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门上须贴春联一副,一律用红纸书写。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观赏,以为乐事。由于明朝
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盛行了起来,至今不衰。据《列朝诗集》说,当时最有名的一副春联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内容为:“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画

按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贴上崭新的年画,年画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
吉利的愿望。

它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门画的最初主题是门神,门神,又称“门丞”、“门神护卫”等,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垒”就称门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是早期的门画,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花样多起来了,有的就根据新的传说或神异故事,画出新的门神。其中最常见的是门神是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他们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了。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让他睡着。原来魏征在睡梦里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就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他们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这样,这两员大将便成了门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和产生时间也有很多传说,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经常在除夕夜到处伤害人畜。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放鞭炮,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种传说根据古书《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
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不管是哪种传说,都说明了爆竹与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来驱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辟辟叭叭”的声音,古人称之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开门放鞭炮的由来,又称之为“平安爆竹”。

四、屠苏酒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
酒”。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
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
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
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
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
苏辙的《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即便是远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祭完祖后,一家人团坐在桌前,这正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先是一餐
丰盛“团年饭”,然后大家团坐吃点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谈谈工作等,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

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小辈儿人则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长辈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称“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
情爱意。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意思是百年长寿。

此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这些习俗在现在的城市
已不多见了,不过在农村与一些小城镇,这些风俗还是存在的。

六、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老百姓们喜欢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种喜庆节日庆典中都可见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中国传
统的舞蹈之一了。

舞龙,又称“耍龙灯灯”、“龙灯舞”。 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关于舞龙,民间有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里的药都吃过了,还是不见效。只好装成老头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感到吃惊: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要他变回原形,从龙王腰间的鳞甲里捉出一条娱蚣。经过消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病之恩,就告诉大夫:“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大家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所以后来就有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狮是外来的异兽,我国国土上并没有狮生活的环境,但发展至今,狮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与五灵(龙、凤、龟、麟、虎)并驾而驱,舞狮最初是由西域进贡中国的一种舞蹈,后来慢慢传入中国民间,成了老百姓的喜爱。舞狮,又名“耍狮子”、“狮子舞”。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

9、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

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便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点灯笼、守岁等。

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10、小年夜的习俗有哪些?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大扫除
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
贴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